认识越南80后:现在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法律法规网 dations
法律法规网  法律法规网 2011-09-13 14:59:20

南都周刊201135期封面


越南女青年


  越南80后
  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区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区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区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越南再认识 从新一代开始
  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80后,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这些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越南新一代,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机会和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认识他们,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记者_ 许十文 实习记者_ 姜梦 陈震霖 林盈 李丹 越南河内、胡志明区报道
  两年,第三次。8月5日,南都周刊记者再次穿越广西边境,展开15天的跨国之旅。
  踏上边关通往河内的客车,婉转曲折的越南歌曲在耳边响起。车里身着紫色工作服的女服务员,车外随处可见的越南字符,提示你已进入另一个国度,黄脸庞、红国旗,一切似曾相识。
  越南首都河内的红河堤岸,有一幅长长的马赛克拼图,描绘着越南的文化、风土、宗教和生活。画面沿着马路延伸,慢慢变成了铁道大桥、高楼大厦,就如中国人曾经熟悉的目标图腾。让中国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还有那些工、农、兵、知识分子在党徽下面遥望未来的宣传画,画中伴着和平鸽,以及红色的越南国旗、党徽,似是当年国人立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图景。
  但这不意味着,越南仅仅是中国的昨天。
  在胡志明区的第一郡,68层高的Bitexco金融塔兀然撑起了这座城区的天际线,它在记者第二、三次拜访越南的间隙就完成了兴建,并颠覆了《情人》或者《Lonely Planet》这类作品中形成的西贡(胡志明区过去称为西贡)印象。这座高塔的简介也毫不掩饰越南人对快速变化的自豪感——“这座建筑界定了这座城区的轮廓线,它高耸着以见证越南民族的睿智和魅力。”
  因为工作或者旅行的关系,南都周刊记者在两年内与超过60位年轻的越南人交往,他们是19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很多特征,能打破或颠覆过去中国人对越南的各种刻板印象,譬如,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区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区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不少国际评论这样形容:一些中国走了很长时间的道路,越南用几年就可以完成,甚至有些走得比中国更远。经济上,国际上有 “越南速度”的说法,从1990年代开始,越南实际GDP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数据上看,越南也已从曾不能解决温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人对越南诸如“小国”、“穷国”,乃至“中国最好的学生”等居高临下的形容,如今已经越发不符实际。
  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越南青年尝试自力更生,寻找新的自我实现路径,就如同越南这个国家,不再奉守单纯“亲华”、“亲美”等陈旧思维,而是试图积富自主。受上一辈人观念影响, 学习教科书长大,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青年,也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对于越南、中国乃至世界来说,越南新一代已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认识越南新一代,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我们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随意中的秩序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惊讶于越南与中国——应该是过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庙宇铭刻着中文字,官员们穿着白恤衫长西裤,“同志”、“大使馆”等称呼直接采用类似中文的发音。
  不过,中越意识形态相近,并不意味着二者步调一致,或者越南对中国亦步亦趋。中越关系曾有过13年的不正常状态,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也在海洋领土等问题上不时发生摩擦。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越南的国徽“抄袭”中国国徽,却不知道今年5月,在越南全国进行国会代表直选,这个国徽出现在大街小巷、无人不见的投票动员广告上,甚至当记者到访时,它们仍悬挂在从河内到胡志明区的广袤城乡。
  在经济上,社会主义越南曾先后跟随过前苏联和中国的步伐。越南领导人曾在越共“四大”(1976年12月)上按照前苏联传统模式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一度造成粮食和日用品的严重匮乏。1986年,越南借鉴中国实行“革新开放”,才使越南的经济面貌和国民生活迅速得到扭转。
  理解现代越南的第一步,可以从它的街头开始。如今的越南大城区,依然保持着满街红色标语的社会主义色彩,但也呈现出这样的生气:夜区如火如荼,人们坐在路边饮食,摩托车如万马般流过马路。
  在越南,摩托车是最基本的出门工具和保障,而越南人也习惯了骑着摩托车不断碰头,交往、合作。但对于初到越南的外国人来说,过马路一直是他们的头号问题,因为越南城区里的摩托车密如蚁织,红绿灯也不多,常让人在路边驻步难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阮光明,一位26岁的西贡导游曾这样教记者——“如果你实在过不了,close your eyes,and go straight!”
  这种听上去类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形成秩序的思路,却在实践中证明可行:当记者径直匀速横穿马路的时候,摩托车流如同调教好自动避让系统,开到记者身前身后会自然地绕过。
  类似的“越南秩序”还有很多。譬如,在河内,城管执法往往会出现如下场景:执法车到摆地摊的地方停下,然后摊主们纷纷收拾台椅,打扫地面,顾客们会在一旁等候,等城管绕两个圈离开后,摊主们又会把台椅重新摆好,顾客们坐回原处——整个过程,没有执法,没有追逐更没有冲突,所有人都遵循着灰色的默契。
相关: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