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娴获最佳女主角,导演许鞍华祝贺
《桃姐》海报
获最佳导演奖的《人山人海》海报
最佳影片《浮士德》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领奖 撰文、特约记者/朱旭斌 编辑/杜晋华
2011年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早在选片名单公布时就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地影迷的高涨热情,因为罗曼.波兰斯基、阿贝尔.费拉拉、大卫.柯南伯格等知名导演的存在,也因为安德里亚.阿诺德、欧格斯.兰斯莫斯等新秀的出现——这是近年来威尼斯少见的强势集合。
主席马克.穆勒对华语片的青睐有加,让华语影片在本届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中占有了四席之地:中国内地的《人山人海》,中国香港的《夺命金》、《桃姐》,以及中国台湾的《赛德克.巴莱》。
但目前威尼斯电影节这个世界上最老的电影节似乎随着马克.穆勒即将荣退的传言而略显颓势。特别是这几年由于新电影宫建设投入数千万欧元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是让威尼斯电影节频现窘境,尤其是今年显而易见的开支压缩:当200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还能让记者享受到免费的瓶装水时,2010年的记者还能享受到桶装水时,今年的记者们就需要为了喝水而支付费用了,当然,电影宫内的水自然价格不菲;更有甚者,连洗手间内的擦手纸也在开幕两天之后就再也没有补充,以至于刚开始的几天里上完厕所洗手出来的记者们个个相视苦笑摇头。但是,威尼斯毕竟已经成就了影史上的电影节神话,只要它能够继续保持高质量的选片标准,同时适度吸引美国片的参与,在艺术和娱乐之间取得足够的平衡,那么每年的9月,水城依旧会迎来从世界各地纷涌而至的电影人……毕竟,这就是威尼斯电影节,每年它总是会被人诟病不少,但每年依旧星光灿烂!
大师夺金狮
史诗大作《浮士德》夺得头筹 《杀戮之神》落败也完美
2010威尼斯电影节以昆汀.塔伦蒂诺为首的评审团将金狮奖颁给了索菲亚.科波拉的《在某处》,这个结果太过于争议性,以至于有人认为那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的一个污点。正因如此,今年以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为首的评审团如何在如云佳作中选出令人信服的金狮自然在电影节前就成了焦点话题之一。可喜的是,9月10日晚上的颁奖典礼基本上是在如雷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的,而且颁奖后的新闻发布会也超乎寻常地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纵览获奖名单,除了极少数奖项外,基本上算是代表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赛影片的水平。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狮奖得主、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浮士德》。
在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中,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浮士德》和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是之前擒狮呼声最高的两部影片。这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电影各有千秋,都深受影评人的热捧。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改编自舞台剧,在斗室间将两对夫妇从家常琐事的讨论开始一直到社会焦点,除了有着完美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安排,还有四位演技派明星精湛无比的对手戏。尽管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堪称他导演生涯中的一个完美作品,和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的《浮士德》比较起来,《杀戮之神》算是个室内剧,不管从题材和内容上,都少了份厚重感。在世界文学中,歌德创作的经典形象浮士德为之贡献了表现贪婪和关于诱惑的母题。这部有着宏大思想深度的作品竟然能够被索科洛夫完美呈现在银幕上。在导演为浮士德营造的影像世界中,里面充满了各种隐喻和视觉象征,其中群戏中的大场面控制和镜头的移动,营造了梦幻般的超现实氛围。每幅画面都如一幅赏心悦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更为重要的是,索科洛夫用浮士德和魔鬼在一路行走中的对话和矛盾四两拨千斤地展现了歌德耗时60年之久完成的宏伟史诗性巨作。针对原着的巧妙性改编让原本就擅长平缓叙事的导演索科洛夫更加驾轻就熟了,因此也创造出了影史上一部不朽的《浮士德》。
除了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乔治.克鲁尼的《三月十五日》、大卫.柯南伯格的《危险疗法》、斯蒂芬.麦奎恩的《羞耻》和威廉.弗莱德金的《杀手乔》都凭着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影像风格赢得了影评人的支持。
在《三月十五日》中,克鲁尼剥离了好莱坞传统政治惊悚片习惯的故事要素和叙事技巧,将电影叙述的焦点集中在政治本身;另外电影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营造年轻政客从梦想破碎到报复的过程中用了反复呼应的结构设置。
以荣格和弗洛伊德因学术分歧而分道扬镳的那段史实为原型的《危险疗法》中,导演大卫.柯南伯格让迈克尔.法斯宾德扮演的荣格看似平静稳重实则忘我沉浸于工作并充满激情;而维果.莫腾森扮演的弗洛伊德则是表里如一的冷静。用人物角色的外在和由此展现的个人性格特点来暗喻不同学说风格的对立,以此表明两个人的友谊本就是一场不太美满的婚姻,暗示了最后的决裂。这确实不可谓不是导演别有用心的处理方式。
今年的金狮得主确实是实至名归,即使笔者非常心仪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非常渴望见到他能够实现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三满贯,但是对于达伦为首的评审团的最终选择,依旧表示折服。
华语影片大放异彩
《人山人海》蔡尚君获最佳导演奖 《桃姐》叶德娴获最佳女主角奖
在竞逐金狮的主竞赛单元的四部华语片中,不仅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史诗片《赛德克.巴莱》,有温馨感人的剧情片《桃姐》,还有略带惊悚片色彩的《夺命金》和根据真人案件改编的《人山人海》。这几部作品都有着个性强烈的影像风格,不管是杜琪峰导演的转型之作《夺命金》,台湾导演魏德圣圆15年之梦的《赛德克.巴莱》,香港导演许鞍华依旧温情感人的《桃姐》,还是中国内地导演蔡尚君聚焦民生民情的《人山人海》,都算是目前华语片中较为难得的好作品。
最终令人意外和惊喜的是中国年轻导演蔡尚君凭着《人山人海》赢得了华语电影人阔别多年的威尼斯大奖——最佳导演奖。在这部有着诸多争议性话题的《人山人海》里表现出的导演勇气相当可嘉,你可以看见中国电影人希望通过影像来改变现实的表达勇气。它充满了冷峻的观察力,满怀强烈的人文情怀。镜头画面有着贾樟柯和王兵之前作品类似的纪录片风格,冷静的现实主义画面于自然中彰显沉重。同样是长镜头的运用,可见导演掌控画面调度气氛的功力。尽管《人山人海》在叙事结构上仍有缺陷,评审团还是给了蔡尚君一个最佳导演大奖,或许他们正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