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都会释放一些新信号。今年有两点非同寻常,一是明确而响亮地提出振兴实体经济。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若将二者联系起来,则更是不难发现经济避虚向实,必将进一步重实体、强实业。
具体到我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山西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山西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接踵出台,等于是提早祭出了振兴实体经济、深度调整结构、加强支持制造业的一揽子计划。
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始终是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我国近代以来的兴衰荣辱更是证明,一部实体经济发展史,不啻是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史、新中国的建设奋斗史、改革开放的崛起强大史。山西实现振兴崛起,同样离不开振兴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
那么,在新一轮振兴实体经济大潮中,山西怎样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浴火重生呢?以下就此展开话题,主要观点有:给实体经济减负,避免投资脱实向虚,让做实业者更多获利等。
县域经济更应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一篇文章《振兴实体经济,如何破解脱实向虚》起首便写道:今日的北京,雾霾持续笼罩。正如这天气一样,中国的实体经济也亟须拨开迷雾,见到阳光。既是对中央决策的拥护,也表达了曾有的担心和焦虑。笔者读后深有同感,由衷觉得,县域经济更应实。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所有经济的基础,也是财富创造所必需。但毋庸讳言的是,实体经济在许多地方不断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回老家过年,曾听一位发小为此大发感慨:除了法兰,全县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企业!最初有化肥厂、磷肥厂、食品厂、奶粉厂、电机厂、轴承厂、农机厂、变压器厂、色织厂、巾单厂、搪瓷厂、灯泡厂等,后来又有淀粉厂、酒精厂等,可慢慢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厂房变楼房,转而开发房地产。
这不就是一个脱实向虚的过程吗?而仔细分析,如此多的企业纷纷倒闭,曾经比较完备的轻工业系统不复存在,则与当地法兰产业独大,一哄而上有关。这一点,又与我省煤炭产业独大,挤压其他产业,形成抽水机效应极其相似。
从实际看,实体经济发展好时,不仅地方财政收入有保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充分就业。同时,其他好处也是显而易见。比如奶粉厂促进了当地的奶牛养殖,化肥厂保证了化肥供应,淀粉厂、酒精厂带动了玉米种植,不仅不会卖难,而且收购价较高。至于法兰企业,则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扎堆发展各自为战,往往是,市场好时一荣俱荣,否则一损俱损。
实体经济被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对县域经济而言更是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的确振聋发聩。房地产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必然会占用更大比例的社会资金,更易出现泡沫,风险也更多,这一点尤须警醒。
可以预见,振兴实体经济,必将推动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从而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这同样是大好机会。接下来最需做的是,真正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切实让做实业有前途有钱途、有甜头有奔头,获得更多实惠。
城北
减负迫在眉睫
说到实体经济的难,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街上的各色商店门可罗雀。常见的景象是顾客走进商店,相中一款风衣,然后转身离去,再然后手机一点,上网成交。不多时,快递小哥电话通知,你的快递来了。线上热闹非凡,线下门庭冷落。看来,门庭若市这个成语不久就会被弃用,因为,互联网上看不到人流熙熙攘攘。互联网颠覆的不止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有经营方式。
但反过来说,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例如一支牙膏,总要有实体企业生产出来才可以在网上叫卖。而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意义不止于GDP,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大家都去当快递小哥,岗位有限不说,送什么东西好呢?
山西之难,难在转型升级。山西实体经济的难,包括了用地成本高、税费负担重以及融资难、人力成本高等难题。市场经济讲究优胜劣汰,破解这些难题,仅靠企业自身远远不够。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与大势相悖的逻辑,基本上都会演变成一个寂寞的背影。企业层面,实体产业要热情地拥抱互联网,主动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此,则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政府层面的引导与保护同样必要。山西要实现转型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势在必行。一个是帮助和扶持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有一把尺子,看是否符合转型升级的定义;另一个,需要有实在的举措,确实为企业减负,让企业经营成本降下来,在互联网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一点对于山西来说尤其关键。互联网经济打破的藩篱首先是地域甚至是国界。你的企业倒闭了,同样的商品仍然会出现在市场上。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岂不是奢望?
其实,为实体经济减负,让实体企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去做好做大做强自己的主业,才是对山西经济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此时山西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从税费、融资、用地、物流等多方面为实体经济减负助力,确实是着眼宏观立足微观的务实之举。说实话,这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迫在眉睫。
李亚峰
回报率亟待提升
当前,实体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挤压,部分企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投资回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已降低到2.7%;另一方面,在税费负担和诸多成本之下,实体经济的微薄利润变得更加稀少。政府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正是对企业税负痛感的积极回应。
更重要的背景是,当中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在上升,必须完成由要素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型,可是整体来说,由科技创新领头的企业创新做得并不理想,这也是金融资本不愿向实体经济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解决实体经济的困难,除了靠政府部门减少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费外,还需多管齐下,共同激活实体经济企业的活力,提高其投资回报率。
这就需要加快深化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土地、资本和劳动要素市场的改革方面,需要有突破,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领域,需要尽快出实招。比如,对僵尸企业动刀,通过对一些僵尸企业去产能,把资源让给新经济;比如,疏通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送养分的渠道,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比如制定有利于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提升有前途但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地位,让其有资格得到与大企业同等待遇的资金支持;比如,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鼓励实体经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建立形成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决策机制,倒逼企业向创新转型转变;比如在事关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体现法治理念,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
实体经济的繁荣,才是经济的真正繁荣,而在振兴实体经济中,尤其是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政府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宏观角度为企业创造健康的环境与合理机制,根除加重企业负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制度。只有让实体经济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才能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