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灾后重建缓慢走上正轨 仍面临挑战
日本“3.11”地震、海啸和核事故灾害发生至今已过半年。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日本东北部岩手、宫城和福岛县灾区。记者在地震及海啸灾区现场看到,废墟清理工作已获得明显进展,临时板房建设已有明显成效,但灾区想要重建家园、恢复经济,还面临艰巨的挑战。
废墟垃圾分类处理
废墟处理是“3.11”地震及海啸灾区面临的重大难题。空前规模的海啸摧毁了一座座城镇,给东北三县沿海各处造成超过2000万吨废墟垃圾。堆积各处的房屋残骸、建筑垃圾和生活杂物不仅占用土地,且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墟处理问题是几个月来日本政府灾后重建计划的讨论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的不少日本友人以及中国留学生朋友都到灾区做过清理废墟的志愿者。
记者上次到灾区采访还是5月份。此次进入灾区,记者的第一感触是,经过日本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主要受灾城镇的废墟清理已获得明显进展,灾区“确实变样子了”。
宫城县石卷区是一座地形平坦的海港城区,拥有16万人口。在海啸中,靠海一侧的城区几乎全部进水,进水纵深达两三公里。海啸后,这里四处可见冲上陆地的渔船,以及从原地漂出数百米的房屋。纵深区域的城区房屋虽然未被冲毁,但一楼大多遭海水侵袭,一片狼藉。而此次记者在石卷区看到,这里的海啸冲击区域已经基本清理干净,一片片空地因盛夏雨水浇灌而长满茂盛的杂草,似乎象征着生命力。在城区,各家商铺大多已经修整好自己的一楼“门面”,个别商铺已经重新开张。与记者灾后初期和5月份来到这里时相比,石卷有了更多的活力和生气。
日本是执行垃圾分类处理程序较为严格的国家。在处理海啸废墟时,尽管任务急迫,但日本人的垃圾处理程序却并未放松。在全城主要部分都已经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岩手县陆前高田区,记者看到,“区区”旧址上,如今堆起一座座十几米甚至数十米高的“废墟山”,相比之下,在山上的重型挖掘机如同玩具一般。这是日本政府设立的海啸废墟专门处理场。从当地和周边地区清理出来的建筑废墟和海啸垃圾,先被运送到这里进行分类,分为汽车残骸、轮胎、建筑垃圾、生活用品和污泥等不同类别,然后再被送到下一级处理场,分别进行回收利用、焚烧或填埋。因此,废墟山的旁边,往往可以看到数百辆汽车残骸整齐地排列,汽车轮胎堆积如山。这种处理方式看起来缓慢,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环境,同时充分利用了废墟中的可回收资源,让废墟不仅仅成为“废”墟。
救灾板房小而舒适
“3.11”海啸使得数十万名灾民失去自家房屋,为灾民提供临时板房也成为灾后重建重点。在宫城县女川町,记者看到,自5月起,当地已经利用原有的小学和中学校园,建起了一批批临时板房。大部分提出申请的灾民,已经可以搬入自己的临时居所。
记者走进了85岁的灾民阿部宗悦家。阿部家有4口人,分别是阿部夫妇、女儿和外孙。5月份,他们抽签搬入了首批活动板房,分得一套两居室。这种户型一进门是一个七、八平方米的门厅,厅内配有开放式的厨房。往里走是两间卧室,每间约10平方米。板房内还设有单独的卫生间。建设方还为板房统一配备了电视、空调和微波炉等家电,灾民需要自己支付的费用主要是水电费和电视收视费。阿部说,房子虽小,但住起来还算舒适,只是夏天有些闷热,入冬后的取暖可能也会费些心思。
在女川町,海啸导致无家可归的灾民有数千人。如今,他们绝大多数或已搬入临时板房,或入住政府出资租赁的公寓。在板房区,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各式花草。看得出,灾民们虽然丧失了家园,但却并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不过,在整个东北部灾区,仍有约8万灾民居住在条件简陋的避难所。日本政府称,今后几个月,临时板房建设将全面完成,届时有望满足避难所内灾民的居住需求。
重建方针仍未确定
尽管重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记者也深深感到,由于受灾程度深重,影响范围广大,重建任务的远景仍然面临艰巨挑战。
一方面,在一些重灾区,重建的大方针尚未确定。日本是多地震国家,谁也无法保证今后不再发生严重的地震和海啸。因此,沿海低地区域存在巨大的海啸风险,这使得灾后重建面临困难的选择:如果原地重建,就必须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物力,修建防波堤等设施,这仅凭地方政府财政难以承受,而且没有人能够确认防波堤的标准应提高至多少;如果异地重建,则必须在原本就缺乏可用土地的日本东北部地区找到位置合适、面积足够的新址。在土地产权严格、地方政府分权较多的日本,寻找土地也是个困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类似陆前高田区、宫城县南三陆町和女川町这样的海啸重灾区,异地重建还是原地重建的大方针仍未确定,废墟清理之后的重建项目尚难以开展。
另一方面,灾区的经济生产仍未恢复,灾民就业面临难题。东北部沿海灾区经济多以渔业、水产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由于众多港湾、道路、企业甚至整个城镇毁于海啸,当地前述行业企业大多已荡然无存,至今只有少数能够恢复生产,这使得很多灾民失去工作。眼前的废墟处理和重建工程虽可提供部分就业机会,但无法吸纳灾区所有劳动力。
目前,大多数居住在活动板房的灾民,仍是靠政府救助及民间机构捐助度日。在石卷区,灾民安倍的话可谓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我的家没有了,临时住宅的寿命只有2年。如果只有保险公司的赔偿,远不够再建起一座房子。将来我怎么样才能再建起自己的房子,怎么样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是现在最担心的问题。”
总体而言,海啸过去已有半年,虽然灾区的面貌终于有了明显变化,重建工作已缓慢但坚实地走上正轨,但如何振兴灾区经济,如何为灾区民众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是日本政府和社会今后的重要课题。(记者 刘华 冯武勇 蓝建中)
分享到:
相关: